最新动态

闳约深美——潘天寿、黄宾虹、刘海粟、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永樂2024春拍

2024-06-10





LOT 3038 

潘天寿(1897-1971) 

双禽栖石图

镜心  水墨纸本

50×40.5cm

题识:一萍同志鉴可,一九六五年春仲,大颐寿者画。

钤印:潘天寿印、阿寿

鉴藏印:海龙精鉴


估价:RMB 1,600,000 - 2,600,000


王一平(1914-2007)


说明:上款人一萍为王一平。王一平(1914-2007)原名王炳真、王一萍,山东荣成人。斋名海隅文房、海隅书屋、小方壶石室。王一平曾任上海市委书记,因为热爱文物与书画,曾主动申请兼任过上海博物馆馆长。王一平好收藏古代书画,又与不少画家有交往,如沪上名家谢稚柳、陆俨少等,多有作品写赠,晚年将其古代书画藏品慨捐上海博物馆等文博单位,部份近代书画则陆续释出。据苏富比2017年春季王一平收藏专辑,其中一件潘天寿《 独踞枝头 》亦为王一平上款。


参考图:




《双禽栖石图》以潘天寿独创的山水与花鸟相结合的创作图式经营位置。所写内容,则由其花鸟画中经典的禽鸟、石、墨叶等元素构成。与传统花鸟画或柔媚或清雅的气质迥异,弱化了人工雕琢的成分,所谓“荒山乱石间,几枝乱草,数朵闲花,即是吾辈无上粉本”即为此意。画幅中潘天寿落墨最多的地方为两只禽鸟和巨石下方的墨叶。仔细观察,每一片叶子的墨色变化不大,而是尽可能统一起来。同时,画家并未着眼于景物间的过渡,直接布置以单纯线条结构出的大块岩石,强调的是一块实在的岩石,而非可作虚化处理的空白,更拉近了视觉上的距离。这种以线为骨架,是在有意识地加强“实”与“虚”的对比,亦即传统画论中所谓“计白当黑”的延展。


大量边角的图式运用,奇形的巨石从右侧伸入画面,只留下了左侧和上面的狭长空白,作为主题的两只禽鸟立于巨石顶端边角处,类似边角元素的运用,在潘天寿成熟时期的花鸟画中极为常见,观者在欣赏作品时,目光在画面上游移,而不是顺着主体,由一点深入去看,或是只把注意力集中于主体。《双禽栖石图》最大限度的将传统养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开拓出全新的花鸟画创作体系。作品的画面构图,景物的主次、斜正、疏密、虚实、穿插等要素的考量均新颖大胆、严谨精道而自成法度,使之呈现出明显的设计感、秩序感以及超越时代的审美趣味。


LOT 8002

林风眠(1900-1991)

花神

纸本彩墨

68×68cm

签名: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来源:

邦瀚斯香港2009年11月28日Lot.105

成交价:HKD 4,430,000

于2009年创林风眠单人人物肖像作品全球最高价纪录。

估价:CNY 5,000,000 - 8,000,000


*本件拍品于《览胜——现当代艺术夜场》中呈现



LOT 3042

林风眠(1900-1991) 

苇塘飞鹜

1963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65.5×67.5cm

题识:林风眠,1963年。

钤印:林风瞑印


说明:原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


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


芦荡飞鹜,是林风眠常作常新的一个重要题材。目前知道的这类作品最早的约在1930年代,后来,林风眠不时创作了这类作品,有水墨,有彩墨,还有油彩。1962年1月5日,《文汇报》发表了他的一封信,信中谈到了创作“秋鹜”类题材的起始——是杭州西湖边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引起他的联想。美术史论界则认为,其更为重要的起因应当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种孤独的、沉寂的、厚重的、深邃的诗性之美才能切合林风眠的一生遭际,才能体现他所追求的永恒的却难以言说的意蕴。


《苇塘飞鹜》则以平远的两重芦苇和飞翔的芦雁,空阔的河面和天青色的云天渲染气氛,河面、远山、天空以花青色挥染,画面平和恬淡;近处一行芦苇相对写实,在平静的河水里生长,远处浅滩上一行芦苇寥寥几笔勾写,河面三只飞鹜则向左飞行,一静一动使画面获得活跃的氛围,使画面陡增了生命的颤动和心灵的吟咏感,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


LOT 3041 

林风眠(1900-1991) 

苗族少女

镜心  设色纸本

33.5×34cm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估价:RMB 350,000 - 450,000


《苗族少女》人物执伞而行于风雨之中,少女神情若有所思,虽不是工笔细描,却也神态尽显,服饰着深蓝色披肩式外套和深紫色褶裙,简单几笔勾勒出银饰项圈与耳饰,手臂处着有臂套,手腕和小腿的绑带也很体现苗族服饰防虫防水的细节特点,背景空间做抽象化处理,以大笔触刷出,仿若笼罩在风雨朦胧之中,伞柄施以鲜亮的柠檬黄,色差的冲撞带来视觉上的和谐,亦可见先生用色及平衡全局的功力之高。这件作品来看,林风眠的主题已不那么宏大而哲理化,而是更关注具体的人生与对象,这一变化,也标志着他摆脱了柯罗蒙和北欧艺术的影响,更加中国化了。


五十年代的苗族服饰


LOT 3039 

林风眠(1900-1991)

小鸟

镜心  设色纸本

33×33.5cm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瞑印


估价:RMB 80,000 - 150,000



LOT 3040

林风眠(1900-1991)

鹭鸶

镜心  设色纸本

68×65.5cm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瞑印


估价:RMB 200,000 - 400,000


LOT 3063 

黄宾虹(1865-1955) 

古涧长松图

1925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97.5×50.5cm

题识:长松生风吹不歇,古涧出泉鸣自幽。玉屑飰余移白日,紫芝歌动振高秋。乙丑冬日写吴仲圭诗意。月色女士属,黄宾虹画。

钤印:黄质之印

鉴藏印:苾刍夷古溶归蔡寒琼、旧时月色楼、景演


出版:《荣宝雅集·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赏析》,页54,荣宝斋出版社,2024年4月。


估价:RMB 500,000 - 800,000


谈月色(1891-1976)


说明:谈月色上款。月色女士即谈月色(1891-1976),广东顺德人。少时在广州檀度庵出家为尼,擅诵经,娴书画。所写经文,娟秀清丽。后加入南社,谈文论艺,吟诗作画,更广拜名师程大章、李铁夫、陈达夫、黄宾虹、王福庵,篆刻与书画艺事遂日进,以古玺、汉印、隶书、佛像印、园朱文见长。

蔡守、谈月色合影


黄宾虹1928年赴广西时,途经广州,曾为谈月色示范用笔用墨的要点,并特意画了一幅山水画,题上用笔三法、用墨七法赠给谈月色。后来谈月色请冯康侯刻了一颗“宾虹衣钵”印,常钤在自己满意的画作上。1936年蔡守与黄宾虹在南京同任中央博物院金石书画鉴定研究员,谈月色又得到黄的更多指导。黄宾虹晚年作品上使用的印章,亦多属谈月色所刻。


黄宾虹 赠蔡守、谈月色山水手卷

成交价:RMB 1,840,000



LOT 3064 

黄宾虹(1865-1955) 

碧嶂松涧

立轴  设色纸本

69×34cm

题识:诗思凝怀未易裁,平台一半夕阳开。桃花小涧松枝发,碧嶂中分绿水来。丰玉。

钤印:黄丰私印、冰上鸿飞馆

题跋:宾虹先生六十前后所作,今已不可多得矣。辛酉(1981年)孟春于羊城,赖少其观。钤印:赖、少其。


出版:《荣宝雅集·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赏析》,页52,荣宝斋出版社,2024年4月。


说明:赖少其题跋。


估价:RMB 500,000 - 800,000


实中虚白处,不论其大小、长短、宽狭,要能在气脉上互相连贯,不可中断,否则便要窒塞。但所谓气脉上的连贯,并非将虚折白的各个部分都连贯起来。实中虚白处,既要气脉连贯,又要取得龙飞凤舞之形。如此使实处既能通泄,也使通幅有灵动之感,更能使通幅有气势。


古人谓山分朝阳山、夕阳山、正午山。朝阳山、夕阳山因阳光斜射之故,所以半阴半阳,且炊烟四起,云雾沉积。正午山因阳光当头直射之故,所以近处平坡白,远处峦头黑。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上,常见近处山反淡,远处山反浓,即是要表现此种情景。此在中国画之表现上乃合理者,并无不科学之处。而且亦形成中国山水画上之特殊风格。不同于西洋山水画上之表现。

——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LOT 3062

刘海粟(1896-1994) 

莲蕊峰

1983年作

镜心  水墨纸本

66×136.5cm

题识:天都峰麓望莲蕊峰。一九八三年三月随性所欲纵笔挥写气象扑人而来,年方八八泼墨画斯。毗陵刘海粟题记。

钤印:游天阁主、海粟长寿、曾经沧海


出版:《朝日新闻社藏刘海粟作品展》图版17,朝日新闻东京本社企划部。1988年7月。


估价:RMB 400,000 - 500,000


出版物封面


画黄山著名者,清有弘仁、梅清诸人,今有毗陵刘海粟。在刘海粟先生近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旅途中,黄山称得上最令他流连忘返之地,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从1918年到1988年刘海粟曾十次登临黄山,挥洒笔墨,感天地之气,抒山河之情,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传奇。在40年代之前他的作品主要受野兽派粗放简练画风和印象派表现手法的影响。50年代专攻线条,开始涵有钢筋铁骨之力量,讲究笔墨,60年代以后潜心泼墨法,笔飞墨舞,如风驰雨骤,老辣豪迈,气魄过人,令人有骇目洞心之感。


八十年代刘海粟在黄山写生


莲蕊峰是莲花峰的姐妺峰,远观形如孔雀开屏,正对莲花峰,两者之间的黄山攀登步道穿越其间。此幅黄山《莲蕊峰》作于1983年,画面为近松远山,山外有山,颇具层次之感。山谷,与山脉蜿蜒的相连,不禁让人联想黄山的绵延。整个画面,仿若笼罩在烟雨朦胧之中,奇松尽收眼底,山峰若即若离,都在岚烟湿雾中,画出了黄山的韵致。黄山云松采用写实手法,以粗细不均的线条勾勒表现黄山云松松针、松枝和松杆的细部。山景仅以墨笔勾勒轮廓,而淡墨晕染,作山中云雾,氤氲弥蒙,笼罩其间,酣畅淋漓。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他笔墨下的黄山将大自然的瑰玮境象与他内心的勃勃激情和深刻体验深深融入到了一起,驰骋着他丰富的想象力,挥洒出了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营造出了烟云吞吐、迷茫空蒙的艺术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