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 | 永樂2021秋拍

2021-11-16

1.webp.jpg


孝泉流芳《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赏析


易承祐



2.webp.jpg


中国人敬重祖先的传统或许超过了其他的鬼神信仰,这从中国发达的谱牒学就能得窥一斑。在过去,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家谱,详细记载了自己祖先生活、迁徙的情况。有的家谱还附有祖先的肖像、荣誉等重要资料,可供历史研究者在正史之外得到更多细緻的历史信息。


3.webp.jpg

《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就是浙江萧山裘氏家族的家谱所附的重要资料。由于南宋定都杭州,萧山离杭州不远,而裘氏家族因祖先孝行得到皇家旌表。这对瞭解裘氏家族,勾画历史细节,都有着重要价值。


01

《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的现状

萧山《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书于白麻纸,四周印製青色龙纹框。此种纸张是内府用于书写公文的特殊用纸,现有两段。一为隶书“孝泉流芳”四字,中间书“皇宋御制”,并押“皇宋之章”叠篆印。另一纸款署绍兴十年(1140),亦押“皇宋之章”叠篆印,内容为《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孝泉。派出云根徹底清,浸沙流月漾空明。渊边大孝人家住,兼期遐(叚)近有孝名。义台。怪石嶙峋四面开,不容凋琢实奇哉。义民缘在山边住,人把山名作义台。绍兴十年六月三日。"


4.webp.jpg

这样的宋代敕书存世不止一件,台北故宫就收藏了一卷宋高宗赵构、 宋孝宗赵眘的《敕张浚手书卷》(图1),所用纸张与《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卷》完全相同。《敕张浚手书卷》曾入清内府收藏,乾隆御题签条为“宋高宗勅张浚手书真迹,内府珍藏”。并有其题跋,署款为“癸未”,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钤盖多方宝玺。高宗敕张浚在建炎三年(1129),押“御书之宝”叠篆。孝宗敕张浚在隆兴元年(1163), 亦押“御书之宝”叠篆。可知乾隆帝是将此卷作为高、孝二帝的真迹看待的。

5.webp.jpg

《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距今已历。由于时代久远,纸多疲敝。纸张帘纹细密,边框的云龙纹作五爪龙,框上下是二龙相对,框左右则是单龙,左向上而右向下。台北故宫藏高、孝二帝《敕张浚手书卷》的高宗敕尺寸为高33.2厘米,宽65.1厘米,孝宗敕高33.2厘米,宽60厘米。边框龙纹因装裱而有所裁切导致不太完整,但仍能看出龙纹多作首尾相逐之状,纹饰古朴。


另外,上海涵古轩2011年拍卖会曾见高宗绍兴三十年御书《敕徐度卷》,与《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高度类似。一为隶书“文章继世”书于白麻纸,署款“德寿殿书”,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下诏禅位于孝宗,以太上皇移居德寿宫,当为禅位后所书。另一纸敕书,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书赐徐处仁(1062—1127)之子徐度,至今已历860年。纸四周亦印有龙纹边框,纸张疲敝样貌也是相近。二纸都是押“皇宋之章”,形制与《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最为接近。这几件敕书的墨色都呈现出青灰色,应该都是松烟墨。与传世的多件南宋人的书法作品的墨色相近,当是南宋较为流行这种墨。

02

《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与萧山裘氏

根据《义门裘氏家谱》,西晋“永嘉之乱”后,建兴四年(316) ,黄门 侍郎裘睿,随晋元帝南渡,隐居金华。裘睿的儿子裘尚,官袭父职, 任东晋黄门侍郎。义熙三年(407),裘尚离任定居会稽云门(绍兴平水)斗邱,为会稽云门裘氏始祖。至北宋祥符四年(1011),会稽云门裘氏已越 六百余年,历十三个王朝,传十九世,长幼六百余口,“同居共爨, 雍睦无间”。越州知州李遹奏旌“平水云门间之裘氏为义门”。宋真宗准奏,敕命旌表云门裘氏为义门,封家长裘承询为承直郎,赦免斗邱裘氏徭役。(《宋史》:“越州裘氏居云门山前,十九世无异爨。子弟习弦诵,乡里称其敦睦。州以闻,诏旌其门闾。”)古代“同居 共财”、“纍世同居” 的家族,朝廷旌表的时候称作“义门”。


嘉泰《会稽志》卷一三“义门”条:“平水、云门之间,有裘氏,自 齐、梁以来七百余年无异爨,子弟或为士,或为农,乡党称其行。大中祥符四年(1011),裘氏义居已十有九世,其族长曰承询。此后二百三十六年,其号义门如故。至嘉泰(1201—1204)初,又五六世矣,犹如故,聚族亦加于昔。” 淳祐四年(1244),史料笔记《燕翼贻谋录》作者王栐为《义门裘氏淳祐五年(1245)家谱》撰谱序:“裘氏虽无显著,子孙世守其业,犹为大族,胜于乍盛乍衰多矣。”


斗邱裘氏笃行孝义,北宋有个裘仲容,为母亲割股制药,孝感朝廷。皇祐元年(1049)十一月初一,宋仁宗敕命旌表裘仲容为孝子,说“裘仲容安分守己,操履端方。刲股救母,情更异于当世。特赐丝纶,永昭百世。”裘氏居住的斗邱村庄,有泉水流过,后由宋高宗命名“孝泉”。村前建有义门裘氏标致性建筑---义台、华表,义台座落的山叫义台山。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月二十五、六日,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从越州(绍兴)出发,经上虞,过嵊县蒋镇驻跸岭、谷来护国岭、绍兴平水的斗邱(义门裘氏的聚居地),转了一个圈,返回越州。忠孝仁义为本的裘氏家风,甚合高宗心意。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写下了《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并为义门裘氏题对联云:“孝泉流芳,义台峙远。”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又为义门裘氏书《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


但是宋高宗为义门裘氏所书在《义门裘氏家谱》中却并无记载,反而在萧山区进化镇东南裘家坞村的裘氏家族中世代相传。然而据裘家坞的《裘氏宗谱》记载,其祖籍河南,始迁祖为北宋末翰林院孔目裘贵(字肇宗)。裘贵随宋室南迁,选择山阴天乐老虎尾巴岗定居,即今裘家坞。裘贵排行第六,为裘家坞裘氏始祖,称“寿六太公”。裘家坞至今已繁衍至第二十九代,共有二千一百多人。故裘家坞的裘氏并非出自斗邱义门裘氏。


裘家坞有座裘氏宗祠。现存祠堂系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坐东朝西,前低后高,背靠老虎尾巴岗。前厅,后堂,两侧厢房,中有石板天井。整座建筑横宽20米,纵深30.5米。北侧大门的门楣挂“裘义门”牌匾。前厅高踏步下有小天井和小长廊,廊檐枋栱有上乘木雕,两侧八个椽头雕“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八个镏金篆体字。寝堂正脊微翘,中饰瓦神,两端四叠马头墙,气势恢弘。外挂“南渡世家”匾,里额“天地君亲师”,左额“孝泉流芳”,右额“义台峙远”。原为寝堂外柱联,现改作堂额。有柱联:“春祀秋堂世代精神日月光,左昭右穆一门忠气山河壮。”匾、额、联按原样重修。当地传说“孝泉流芳、义台峙远”额,系小康王南逃时所题。


建炎三年(1129),康王经萧山、绍兴等地南逃,与裘贵随宋室南迁,定居老虎尾巴岗,两者几乎同时。那时候老虎尾巴岗没有裘家坞,没有义台,以后也没有义台。且在斗邱裘氏被旌表为“义门”一百一十八年后,裘贵迁来山阴天乐。因此,据后人推测,宋高宗所书《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被裘家坞始祖裘贵截留了,并没有送达斗邱裘氏,也无人告知斗邱裘氏。理由有二,一是裘贵职务之便。裘贵当时任翰林院孔目,他有机会接触高宗御书。二是宋高宗两首绝句题目中写的是裘氏,没有特别点出义门裘氏。裘贵姓裘,他冒名截留下来,自认理不亏,别人也不好多说。后来,裘贵的后裔自称裘家坞为“义门裘氏”,后来建造的宗祠门楣上也书写了“裘义门”。不过,这仅仅是今人猜测而已。裘贵不过是一位翰林院孔目,掌管图籍,量他应当没有截取御书的胆量。且截取他人之物,本身就是不光彩的事情,与“义门”的道德要求相违背,于裘氏祖先脸上无光。古代同姓同宗往往有攀附、合族等情况,家谱资料里的信息资料也不能尽信。萧山裘氏后人接过“义门”之称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而斗邱裘氏家谱中对御书信息的缺失,也是有其可能性的。这在其他家谱研究里,丢失、伪托、重造都是常见的谱牒现象,因此并不需要后人进行强行解释。

03

《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与赵构书法

《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有隶书、行书二种,向来认为是宋高宗赵构所书。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其父亲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古代最擅长书画的帝王,书法早年取法黄庭坚和薛稷,之后形成独特的“瘦金书”。赵佶草书则学习黄庭坚和怀素,极尽用笔之精妙,结体章法变化自如。


赵构生于帝王之家,赵宋王朝推崇文艺,帝王都擅长书法。赵构在《翰墨志》中说“一祖八宗皆喜翰墨”,正道出了他自幼良好的学书环境。而赵构学养丰富,秉赋高超,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是中国历史上书法造诣较高的一位帝王。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评价云:“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周密《齐东野语》也说:“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而赵构《翰墨志》也说自己:“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可见赵构不仅书法天分很高,还非常留意于习古的修养,从而能够诸体皆善。


宋徽宗赵佶不仅本人书艺绝伦,而且兴办“书学”。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崇宁三年(1104)六月十一日,都省上书学敕令格式。”同书卷一百十二:“崇宁三年(1104)六月壬子十一日,建算学、书画学。”米芾担任书画学博士。米芾以能书擅名天下,故而培养出来的书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宋徽宗和米芾书法风格的影响。赵构理所当然受到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他自述云:“昔余学太上皇帝字,倏忽数岁。”正如其父赵佶早年学习黄庭坚那样,赵构也将黄庭坚书法作为入门的阶梯。王应麟《玉海》评述他“颇喜黄庭坚”,“后又采米芾”,“颛意羲、献父子”。楼钥《攻媿集》也说:“高宗皇帝自履大位……惟以翰墨自娱,始为黄庭坚书,改用米芾,动皆逼真。至绍兴初,专仿二王不待心慕手追之勤而得其笔意,皆法益妙。”


6.webp.jpg

绍兴七年(1137)之前,赵构都是以黄庭坚和米芾书风作为主要学习。如绍兴二年(1132)六月诏颁《黄山谷书御书戒石铭》的“御书戒石铭”五字和手谕十二行。还有绍兴三年(1133)的《佛顶光明塔碑》,都是学习黄庭坚的风格。结字中宫收紧,四面外展,如危峰耸峙,笔势纵横。约从绍兴四、五年间开始,赵构转而学习米芾。其原因是“伪齐尚存,故臣郑亿年辈密奏豫方使人习庭坚体,恐缓急与御笔相乱,遂改米芾字,皆夺其真”。也就是说当时金朝册立的伪齐政权刘豫教人学黄庭坚字体,金人用以模仿赵构的笔迹来从事间谍活动,于是赵构改为学米芾风格。另一方面,宣和六年(1124)正月宋徽宗赵佶下诏复置“翰林书艺局”,米芾之子米友仁任书学博士。南渡后米友仁备受赵构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因此米芾的书风影响在南宋初年是一直存在的。包括朝廷颁布敕诰,都是受到米氏书风影响。连稍晚时候的南宋乾道二年(1166)《司马伋诰身》(图2)、乾道六年(1170)《王佐诰身》,以及淳熙五年(1178)《吕祖谦告身》(图3)等,都仍然保留了米氏书风。而与之同时,赵构一直都很重视对锺、王体系书法的学习。在南渡之际,仍不忘派遣大臣北上搜寻《定武兰亭》。在付岳飞各敕书中,就能够看到这种王字风格的行楷书。


7.webp.jpg

宋高宗隶书绝少,他注重《孝经》,应当熟悉唐玄宗李隆基所书《石台孝经》。因此隶书“孝泉流芳”与《敕徐度卷》的隶书“文章继世”是极为罕见的,其风格正是来源于《石台孝经》。而《皇帝敕题裘氏孝泉、义泉诗二绝》风格在黄、米二体之间,又兼有王字体势,符合绍兴十年左右的书风。此卷行书与草书相间,互为映照,充溢着匀整平和之美。用笔润媚圆和,精奥纯正,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像。结字疏朗秀整,行书匀称而韵意萦绕,草书流动而意态冲和,令人赏心悦目。当时官方的书令史与众多文人的书法,理所当然地受到这种流行书风的影响。

04

《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与宋代敕诰制度

严格来说,《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并不属于敕诰,而称之为“御笔” 或“御书”“手书”更为合适。包括台北故宫藏的高宗、孝宗《敕张浚手书卷》,以及上海涵古轩2011年拍卖会的高宗御书《敕徐度卷》,都不符合敕诰的制度,而是“御笔”。

宋代各种文书严格的规定,《宋史》称:“凡命令之体有七。曰册书,立后妃,封亲王、皇子、大长公主,拜三师、三公、三省长官,则用之。曰制书,处分军国大事,颁赦宥德音,命尚书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凡告廷除授,则用之。曰诰命,应文武官迁改职秩、内外命妇除授及封叙、赠典、应合命词,则用之。曰诏书,赐待制、大卿监、中大夫、观察使以上,则用之。曰敕书,赐少卿监、中散大夫、防御使以下,则用之。曰御札,布告登封、郊祀、宗祀及大号令,则用之。曰敕榜,赐及戒励百官、晓喻军民,则用之。”

诏敕文书,皆以“敕某某”开篇,这也是类似书卷通常被定名为“赐某某敕”的主要依据。但若仔细观察内文中的措辞方式,不难注意到“诏”与“敕”程序化表达中的细部区分。

所谓“敕诰”,属于“制诰”的一种,是古代以皇帝名义给官员任官的公文凭证,又称“诰”或“吿”。因标示身份,又称为“告身”。“吿”作为一种文体,唐宋时期广为应用,宋以后渐渐消失。在古代官制体制中,官员无论调任、封赠,还是免除,官方都要以特定的公文格式来宣吿,并交给本人。“制”是翰林学士在内廷起草的,故也称“内制”;“诰”是中书舍人在外朝起草的,故也称“外制”。颁布内制制书,例行朝堂宣读的仪式,以示庄重;而外制诰命降出,则在宰执审定后转入常态政务渠道。内制官告也称“制授告身”,外制官告也称“敕授告身”。往往保留下来制诰中那些仅仅与任命封赠有关的部分。

然而,“制诰”作为委任凭证,制词与诰词只是主体性文词,还须经有关官署与官吏的誊录、系衔、批转、书押、製作,才最终成为颁下的告身。严格意义上的告身,须由两部分组成,在以制词或诰命作为文词主体之后,还有包括文书运作中必不可缺的政务内容,如经办官员的押署、加盖“尚书吏部之印”,等等。

主管官告院始见于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成为定制并逐步规范化,负责告身的书写、用印、装裱、给付等工作。官告院下设绫纸库、文思院等,绫纸库负责管理告身的书写材料与装裱材料,其规范、装裱非常考究。文思院设置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负责生产告身所用的绫、纸、轴、褾袋等材料。官告院曾下令文思院在绫上织出字号专门用于官告,乾道五年(1169),又特让文思院在绫上织出“文思院制勑绫”六字,以绝伪冒。因此,敕诰是写在特製材料上的。

根据宋代王应麟《玉海》卷二百二《辞学指南·诰》,格式应为:“敕 云云,具官某云云,可特授某官。二人以上同制,则于词前先列除官 人具衔、姓名,可特授某官。于敕下便云‘具官某等’,末云‘可 依前件。’侍从官以上用脑词,余官云‘敕具官某云云’。‘尔云 云’。”“卢”通“颅”,“卢词”即“脑词”或“脑语”,是总起开 头的一段话。而且需要画“敕”字。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然自隋 唐以来,除改百官,必有告敕,而从敕字。予家有景龙年敕,其制盖须 由中书门下省……唐时,政事堂在门下省,而除拟百官,必中书令宣, 侍郎奉,舍人行,进入画敕字,此所以为敕也。然后政事堂出牒布于 外,所以云牒奉敕云云也。”所谓“画敕字”,就是按照特定的“敕” 字写法描摹下来,表示皇帝命令的真实和郑重,类似花押的效果。陆游 在《老学庵笔记》卷八:“自唐至本朝,中书门下出勅,其勅字皆平正 浑厚。元丰后,勅出尚书省,亦然。崇宁间,蔡京临平寺额,作险劲 体,‘来’长而‘力’短,省吏始效之,相夸尚。谓之‘司空勅’,亦 曰‘蔡家勅’,盖妖言也。京败,言者数其朝,京退送及公主改帝姬之 类,偶不及蔡家勅,故至今勅字,蔡体尚在。”

除此以外,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作为负责书写官告、盖官印的吏部文书令,主事负责,令史盖印,书令史书写。因此,敕诰一般是由书令史书写的,也就是说,敕诰的书法实际上出自书令史之手。现存宋代诏敕文书中,有赐予臣僚个人,作为指示、奖谕或表示体恤的,也有颁发给特定部门,作为政务“指挥”行用的。

8.webp.jpg


前一类诏敕的现存实物,有《赐毛应佺敕》和《蔡行敕》(图4),以及《答虞允文诏》等。属于后一类的,则有《方丘敕》和若干御笔手诏如高宗给岳飞的手札(图5)等称“诏”或“敕”,有级别高下的区分,所谓“赐五品已上曰诏,六品已下曰敕书”。就文书本身来看,在命词者、措辞、用印、用纸方面都有等级轻重之别。


9.webp.jpg

据《浙江嵊县义门裘氏宗谱》载,裘仲容于北宋庆历间因母病亟,刲股以饵而疾愈。宋仁宗敕命旌表裘仲容为孝子,说:“裘仲容安分守己,操履端方。刲股救母,情更异于当世。特赐丝纶,永昭百世。”裘仲容并无官位,赐裘氏御书中用“敕题”,“敕”即皇帝对下的命令,而不能用委任或嘉赐用途的“敕诰”。因此,《裘氏孝泉义台御书诗卷》更应被称为“御笔”或“御书”。


10.webp.jpg


《宋史》载,本朝公文,除用“本朝”外,亦称“皇宋”、“我宋”等。高宗赐裘氏御书“孝泉流芳”隶书中间“皇宋御制”字样,符合公文体例。所钤玺印也有严格的规制,从《赐毛应佺敕》《答虞允文诏》《敕张浚》(图6)和《蔡行敕》来看,前三者所钤玺印为“书诏之宝”,而《蔡行诏》所用为“御书之宝”,表示该诏敕属于皇帝“手书”,以增重其事。高宗《赐岳飞手敕》和《批札》(图7)等处,钤盖的则是“御前之宝”。这些都是宋代比较著名的官印。从上述资料推测,“皇宋之章”叠篆玺印似为褒奖家族功绩的专用玺印。


11.webp.jpg

综上所述,此件高宗赐裘氏御书,属于翰林学士院颁发的,用于赐予南渡后世家大族,褒奖其德行功绩所用。从布局、制式来看,此类御赐御书,应是特为宗庙祠堂依照御书摹刻匾额所用,御书诗也是一种特别的赏赐,是当时特定时期的书法产物



12.webp.jpg

永樂2021秋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

LOT 0179

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 


镜心 水墨纸本

绍兴十年(庚申)作 

1.35.5×59.7 cm,约 1.9 平尺

2.36.5×59.5 cm,约 2.0 平尺


题 识: 

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孝泉。派出云根徹底清,浸沙流月漾空明。渊边大孝人家住,兼期遐(叚)近有孝名。义台。怪石嶙峋四面开,不容凋琢实奇哉。义民缘在山边住,人把山名作义台。绍兴十年六月三日。

皇宋御製,孝泉流芳。

钤 印:皇宋之章(两次)


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