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和而不同——徐悲鸿与傅抱石的相知相惜|永樂2024春拍

2024-06-08



LOT 3052

徐悲鸿(1895-1953)

奔马

镜心 水墨纸本

67.5×121cm

题识:此幅为十五年前率写,式诏先生得之属加欵其上,实不必也,余略为补缀应之,览当日笔情奔放亦今之所不能也。悲鸿,1950。

钤印:东海王孙、悲鸿之画


出版:

1.《徐悲鸿画马集》,页80,台湾中华书画出版社,1974年初版,1994年增订版。

2.《徐悲鸿作品集》,页68-69,文物出版社,2007年。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页111,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说明:

1.此作品为徐悲鸿1935年创作,1950年又题跋于上。

2.据廖静文口述,此作应为黄曼士旧藏。

3.附廖静文鉴定证书。


估价:RMB 2,400,000 - 3,400,000


出版物封面


徐悲鸿笔下的马源于他对马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经常去山村有马的地方写生,给马画的速写不计其数。因此,他画马就像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下笔时已经了然于胸。


本幅《奔马》作于1935年,是年徐悲鸿一路南下,捐献出自己的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座美术馆,却由於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


此幅绘画奔马的造型准确、笔墨生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绘画的笔墨效果,又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明暗和透视方法。画中的奔马不用线描法,采用了写意画法并注重画出马的精神风貌,表达画家的深刻寓意。用浓淡有度的水墨表现骏马肌肉的质感,马鬃马尾处用浓墨干笔扫出,加上力透纸背的臀部线条,极富弹性和动感。使得骏马仿佛四蹄腾空几乎跳将出来,如此筋骨强壮、倜傥洒脱、风劲彪悍也仿佛自由和力量的象征。画中的马奋蹄如飞,意气风发,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这种威武的战马形象实际上也是徐悲鸿自己的精神象征。



LOT 3053 

徐悲鸿(1895-1953) 

松柏长乐

立轴 设色纸本

107.5×96cm

题识:悲鸿。

钤印:悲、悲虹


出版:

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页131,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2.《荣宝雅集·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赏析》,页68,荣宝斋出版社,2024年4月。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估价:RMB 600,000 - 1,200,00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而“鹿”则是取其与“禄”谐音的象征寓意。《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禄”的本意就是“福”,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所以,“鹿”字兼具“福”“禄”的寓意。而画中所画梅花鹿则与清代科举考试发榜时的“梅花榜”有关——每一榜50名,第1名提高大写,第2名排在右下方,余者如是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写去,则至第50名时刚好排在第1名的左下方,便构成一幅由人名编织的圆形梅花图案——即被称之为“梅花榜”。画中所绘皆有福禄之象征。


徐悲鸿曾在一幅画上自题:“树木不难写,但写之不佳则类硬柴,故须具生意。其要点乃在枝干精确之深浅,树皮滋润。枝干四布,则必不致柴,虽落叶无碍也。”此图较好地写出树干、枝叶的质感而不失生气,着重处理了枝干与枝、叶间的关系,将苍松古柏表现得生机盎然。此图绘两株古老的松柏平行矗立在画面视觉的中心,占据画面的大量面积,两株古树虽接近平行,却不雷同,相较松树的直立,柏树的树干则略带弯曲圆润,生动地表现出两株古树的特点。两树之侧各立有一只梅花鹿,一鹿俯身吃草,一鹿抬头仰视,二鹿动静对比、高低呼应,极富自然之情趣。



LOT 3054 

徐悲鸿(1895-1953) 

芦雁图

1941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113×55cm

题识:悲鸿辛巳。

钤印:悲鸿

题签:徐悲鸿写芦雁图,袁守谦题。钤印:袁守谦印

鉴藏印:双桐书屋、曼士珍藏


出版:

1.《五千年巅峰——中国近现代彩墨名家精选集》,页67,长流美术馆,2011年6月。

2.《荣宝雅集·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赏析》,页71,荣宝斋出版社,2024年4月。


出版物封面


说明:

1.黄曼士旧藏。1925年,徐悲鸿在法国读书时境遇窘迫,好友福建教育厅厅长黄孟圭(后任厦门大学校长)把徐悲鸿托付给自己在新加坡的二弟黄曼士,徐悲鸿得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摆脱困境,并与黄曼士结下深厚情谊,视为 “平生第一知己”,尊称黄氏为二哥。自1925年黄孟圭、黄曼士两兄弟的极力帮助下,徐悲鸿得以六下南洋募集爱国善款,举办个人画展。黄曼士先后介绍徐悲鸿为南洋侨领陈嘉庚、南洋富商黄天恩等画像,这是徐氏艺术最辉煌的时候。

2.鉴藏印“双桐书屋”,应为台北市东丰街五十四号二楼双桐画廊收藏印,该画廊曾于1982年元旦起举办“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绘画展览会”。

3.袁守谦题签。


估价:RMB 500,000 - 800,000


一九二五年徐悲鸿与黄曼士合影


在徐悲鸿的禽鸟类题材作品中,鹰、鹅较为常见,芦雁则十分罕见。此幅纯以水墨为之,芦苇荡边一只芦雁正在觅食,风吹草动,凉风掠过。在此作中,画家并未运用其惯用的画鹅之法,而是以粗率的大写意法为之,大概这种画法更易于表现芦雁的野性。画面构图简单而巧妙,以大笔挥洒写出芦苇叶,宽阔的叶片以浓淡交替的笔墨为之,叶片相互叠加、错落,造成丰富的层次;细长的茎秆穿插在层层叶片中,以淡墨线一笔写出,丰厚的叶片衬托出其轻灵之态;最后以淡墨绘出团状的稠密下垂的小穗,整体以寥寥几笔即表现出高大的植株和迎风飘曳的野趣。芦雁亦以意笔写出,但造型准确,抓住了物象的形态特征。羽翅以洒逸的笔墨写出,表现出了肌理与质感;芦雁嘴呈扁平状,大而有力;整幅落笔畅达,不拘小节,而形体栩栩如生,以轻松的水墨写意表现出了一幕转瞬永恒的美景。


袁守谦


袁守谦(1904-1992),字企止,湖南省长沙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32年参与发起组织复兴社特务处,1937年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时任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副处长。1945年晋升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时任军委会建军导报社社长兼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49年赴台湾。



LOT 3055 

徐悲鸿(1895-1953) 

鹅群

1940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109.5×35cm

题 识:悲鸿庚辰五月大吉岭。

钤印:悲鸿

鉴藏印:应荃珍藏、曼士珍藏


出版:

1.《艺术家》,页85,1977年第25期。

2.《张宗宪珍藏中国近现代书画》,页82-83,香港苏富比,2002年。

3.《现代书画投资·徐悲鸿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


展览:

1.“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上海,2002年6月。

2.“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香港,2002年10月。

3.“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台北,2002年12月。


说明:黄曼士、郑应荃、陈文华、张宗宪递藏。


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


出版物封面及内页


1.曼士珍藏为黄曼士收藏印,黄曼士(1890-1963),名琮。1890年8月28日在福建福州市状元埕出生,1923年下南洋,任南洋烟草有限公司新加坡分行总经理。1925年徐悲鸿在法国求学经济拮据,后巧遇黄曼士的兄长黄孟圭,黄器重其才华便写了介绍信,要徐悲鸿到新加坡见其二弟黄曼士,共商徐在新加坡筹办画展事宜。黄曼士时在新加坡颇具经济实力与社会声望,且十分酷爱中国传统艺术,收藏极丰。后徐悲鸿接受建议来到新加坡,果然得到黄曼士的热情款待与资助,并从此结下了一段情同手足的深厚友谊。黄曼士由此收藏了不少徐悲鸿的书画,在海外黄曼士是收藏徐悲鸿绘画最多的藏家。


2.“应荃”为郑应荃,广东中山人,早年赴香 港崇基学院攻读经济,后获奖学金留学加拿大,曾任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后创业经营成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曾在台北和新加坡同时开设画廊,以画养画,“赐荃堂”为其堂号,亦为画廊名称。为新加坡著名重量级藏家。


3.陈文华祖籍福建,出生于新加坡。他在父亲影响下,从小和书画结缘,对古诗词也有所钻研。陈文华是新加坡聊城硕莪厂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收藏的字画包括王石谷、黄慎、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高剑父、徐悲鸿、李可染、王一亭、齐白石、沈叟寐、刘海粟等人的作品。与陈佳景在上世纪中后期并称新加坡收藏界的“二陈”。


4.张宗宪,1928年生,江苏苏州人。1949年移居香港。香港、台湾地区和内地乃至世界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的知名人物,近40年来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及古董商。


徐悲鸿《鹅群》画于1940年的喜马拉雅山之大吉岭。是徐悲鸿盛年时期的精心之作。1940年初,徐悲鸿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出访印度。在喜马拉雅山大吉岭山居三月,这个时期是徐悲鸿一生中重要的创作巅峰时期,他在大吉岭完成了酝酿已久的巨幅中国画《愚公移山》,称为“竭尽一年之力”,“平生大愿,自庆得偿”。饱含对灾难深重的祖国之爱国情怀,以作品激励中华儿女用愚公精神与毅力来共同抵御外侮。徐悲鸿的水墨动物在30年代中期后进入成熟期,其画融合任伯年之意韵,并颇多借鉴融合西方造型之所长,以西画融合传统,可谓独步古今。他的创作和应酬画作品多以马,猫,喜鹊和鸡为主,而鹅却较为少见。鹅高贵而洁白,有敦实的体型和圆润的颈项,神态顾盼生姿,来自于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坚实的造型基础。徐悲鸿画鹅以浓墨率笔勾勒,再润以淡墨,并施以白色,表现出鹅的体积感。用笔劲健而神气娴静。徐悲鸿画鹅描绘黑鹅也极少,用墨线勾写,墨色点染而出,甚为罕见。与常见的觅食、戏水的闹鹅相比,徐悲鸿认为华贵与静穆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他的这幅画诠释了他所一贯追求的艺术理念。这幅画中所描绘的三只鹅,两只回颈酣然入睡,一只睡眼惺忪,仍守望同伴,率笔渲染的淡赭水岸,花青色的没骨草丛,衬托出白鹅洁白的羽毛,通幅画面色调给人以暖融融的感觉,充满和曛的阳光,寄托了他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使观者感受到从容、安然的自然气息,一派祥和静穆的天籁之美。本幅并经江夏堂黄曼士旧藏。江夏堂对徐悲鸿来说意义非凡。


左起:徐悲鸿、黄梦奎(坐者)、黄曼士


1925年,因国内时局混乱,在法国留学的徐悲鸿,官费中断,生活陷入困境,这时他结识了新加坡黄孟圭,劝他到星洲,即现在的新加坡发展,并邀请他入住江夏堂。“家父对徐家的生活窘况已领略一二,极为同情,立刻解囊相助,蒋碧微看见这个朋友不错,十分高兴,自此以后,家父与徐悲鸿、蒋碧微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他俩终其一生尊家父为大哥。回国后,家父曾任福建省政府委员、教育厅长、厦门大学校长。因为抗日倾向,被监管在南京期间,徐悲鸿时常带画作来探视、释放后,还办酒席为家父压惊。”黄美意(黄孟圭女儿)在《记徐悲鸿和黄孟圭、黄曼士的友谊》一文中回忆道。 1939年,黄孟圭先生支持抗日,形势所迫辞去马尼拉华侨中学校长一职,于十月间来到新加坡筹建敬庐学校。1940年在黄孟圭、黄曼士兄弟的精心安排下,徐悲鸿在新加坡举办了大规模的个展并为抗日而筹款,这次画展十分成功,新加坡总督伉俪亲临参观。 1925年到1941年期间,徐悲鸿至少6次来这里,每次都住数月之久,是徐悲鸿漂泊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这个时期也是他创作的最旺盛时期,除了给一些名人画肖像以维持生计,为报答知遇之恩,徐悲鸿在这里留下了数以百计的精心之作,有“万马奔腾江夏堂”之说。


LOT 3056 

徐悲鸿(1895-1953) 

灵鹫无题

1940年作

硬片  水墨纸本

18×25cm

题识:鹰翱既广,故合时以翱头紧着尾背其上,则披后翱长羽,故背后皆长羽(A面)花叶皆长新枝头尖(B面)


出版:《徐悲鸿作品集》,页148,文物出版社,2007年。


估价:RMB 70,000 - 90,000


徐悲鸿先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画动物是积累,同时还有目的性和象征性,鹫的神勇,这些瞬间的动感、瞬间的神态、瞬间的灵魂,是为他今后的主题创作中重要的草稿。所以,他画的任何速写都寄托着一种情感。他刻画灵鹫是想体现一种勇猛,并常常把灵鹫比喻为抗击敌人的象征。他经常赞美灵鹫的神勇,竭力细致入微地刻画灵鹫的眼睛、啄和爪,使其眼里有神,嘴、爪锋利无比。也许徐先生太渴望中国强大了。灵鹫是一种猛禽,毛色深褐,体大雄壮,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捕食野兔,小羊等。亦称“雕”。


喜马拉雅上的灵鹫

徐悲鸿在1940年游印度各地时,在喜马拉雅山大吉岭一带,画了不少灵鹫写生,在圣地尼克坦也写生此动物。因灵鹫神态逼人,气势雄伟的动人姿态,徐悲鸿极爱写生这种动物,在之后的创作中多次将之入画,用来表达国难面前威武不屈的精神。



LOT 3065 

傅抱石(1904-1965) 

群峰卓笔乱云收

1943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75×38cm

题识:群峰卓笔乱云收,独立茅亭满树秋。相访携琴何处客,频频回步度桥头。癸未九月朔日,重庆金刚坡下写,傅抱石。

钤印:傅、新喻、抱石斋

题签:群峰卓笔乱云收,抱石自题。钤印:傅


说明:据原藏家介绍,此作曾于1943-1945年间参加重庆画展,并直接购自于画展。


估价:RMB 1,000,000 - 2,000,000


此幅《群峰卓笔乱云收》作于1943年,傅抱石时居于重庆西郊,任教于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艺术系,每日步行30餘里上课,沿途观赏“烟笼雾锁,苍茫雄奇”的蜀地山川景色,给予其诸多灵感。此图描绘高山峭壁间,有连接于山石间的楼阁,一文人雅士倚坐其间,画面右侧还有一文人雅士正迈步向楼阁走去。以浓墨描绘近处山石上的古树,中墨塑造楼阁及山石,远处以淡墨渲染崇山峻岭,层峦叠嶂。画面理法相生,明丽洒落,勾勒亭台楼阁,线条流畅,浸渍深厚,山景气势秀美,草草著笔,均是天机。画家将传统之法,结合真实山水的韵致,再借鉴了一些日本新画风的技法,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此幅山水画即代表了其这个阶段的典型面貌。


傅抱石《幽居读书图》,1943年作,成交价 HKD 29,780,000


LOT 3066 

傅抱石(1904-1965) 

唐王维诗意

1963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89×56.5cm

题识:抱石写唐人诗意。

钤印:傅、癸卯


出版:

1.《祖国颂——金陵名家作品集》,页5,南京文物公司、南京十竹斋,2019年10月。

2.《西泠艺丛》(2019年第7期,总第55期),页4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


展览:

1.「大好河山——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作品展」,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2018年12月22日-25日。

2.「祖国颂·金陵名家作品展」,南京市文物公司、南京十竹斋,2019年11月8日-18日。


估价:RMB 2,800,000 - 3,800,000


出版物封面


“此图作于1963年,正值傅抱石艺术创作高峰期。在60年代,傅抱石的‘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他率领江苏省国画工作团进行二万五千里写生,创作主题缘于写生之‘待细把江山图画’,或依据伟人诗词而发挥之革命诗意画。他自己亦在和友人通信中如此总结‘过去’和‘现在’:‘伟大祖国的大好形势和美好、幸福的远景,深深地教育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它绝不是苏东坡说的‘烟耶云耶远莫如’那样,而是大家亲眼得见、亲耳所闻的活生生的现实中加以肯定……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伟人时代,就是我们画山水的,难道还会留恋那‘古道、夕阳、昏鸦’么?为什么?现实的教育、思想的变化。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唐王维诗意》(局部)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五律前半云:「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对抱石先生来说,这个题材十分得心应手。「万壑树参天」的景象在前人画中很难见到,按旧的方法,把枝叶画得很细致,怎么看也像小树,往往在秃山上画几棵树,总似盆景般小格局。抱石先生却能画出千山万壑中连绵错综的稠密丛林。设想,若非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即使山中下了一夜雨,树上的水也滴光了,又怎能形成「树杪百重泉」呢?观画中抱石先生的题识:「右丞此诗殊得自然之妙,数十年来予不断写之,从未以为足也。甲辰春病臂后忽又得此。」说明他过去画了许多,都不大满意,此幅系偶然得之,自我感觉良好。果然与王摩诘此诗同样得自然之妙。”

——沈左尧《傅抱石的唐人诗意》


傅抱石《唐王维诗意》,1964年作,成交价 RMB 12,880,000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