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白石老人笔下的草间生趣|永樂2023秋拍

2023-11-08







画中上款人胡橐为画家胡佩衡之子。胡佩衡既为画家,又精于鉴赏,活跃于教育出版界。两人相识于1920年代初期,胡佩衡钦慕齐白石艺术,1928年为他编辑出版第一本画集,并且在琉璃厂自营书画店“豹文斋”中主推齐白石书画,扩大齐氏影响力。齐白石更将其子收为弟子,并取名“胡橐”。齐胡二人年龄相差28岁,出身背景迥异,但自相识后,互引为知己,友谊持续一生。齐白石去世后,胡氏父子于1959年合作编写《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一书,该书历经多次再版,成为齐白石研究著作之圭臬。


齐白石在作画



裱背铅印


此画构图茂密,大有“密不透风”之势,画面中空白稍大处既被题字落款和印章所填充。白石老人对于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传统中国画方式十分重视,强调画面整体效果的和谐。这幅《丛荷》就清晰的体现了他的这种观念。秋天的荷塘毕竟不同于夏天那般繁盛丰盈,到了秋天给人更多的是“线”的感觉,荷叶已瘦,莲蓬又老,徒增了几许“红衣落尽渚莲愁”的慨叹,除了细长的荷茎,残破的荷叶,篇了加强这种线的效果,白石老人用重墨线条勾画出荷叶的叶脉及花瓣的经脉,这些错综交络的线条,繁而不乱,突出了秋天荷塘的特点。题款的字体风格与之相协调,突出笔画的线条意味,印章更是一口气用了四枚,与整个画面的“密”相应,当然多枚印章的使用,本身也增加了这种“密”的效果。画中点、线、面的运用极是为精彩的,于不经意中更显匠心。浓重的莲蓬,轻施淡色的荷叶与莲花,细劲的莲茎,相互映相互依托,点与面之间以线相勾通,使二者彼此既保持独立又相互联系。不过即使是这三种因素本身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面中有线,线中有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


此画设色较淡,秋天的清爽之气溢于画外。曙红淡染荷花,荷叶转赭石与淡墨于无形之间,这无不显示出画家对笔墨高超的控制能力。莲出淤泥而不染,于池塘中枯荣自在,与人无争,洁身自爱,画家以此为主题自有一翻用意,且于题句中有“生就不供中妇用”之句,更表明了画家不与时下同流的高尚节操。





出版物封面





齐白石之山水、人物、小动物、花卉、草藤等,无不落笔有神,描摹尽致。他将阔笔大写意花卉与纤毫毕现的工笔草虫相结合,每每在大笔挥洒花卉、痛快淋漓之时,点上精心摹写的昆虫,创造了奇妙精绝的“工虫花卉”,造型神态活泼、色彩鲜明,源自他在大自然中的留意与观察。


在本幅作品中,三株雁来红占据画面正中,旁侧有蜻蜓、蟋蟀,描绘得一丝不苟,栩栩如生。雁来红又称“老少年”,于秋季颜色转红,是金秋时令的象征,也是齐白石本人非常喜爱的题材,此植物有着贺喜祝福之意,红色更添喜庆。本画创作于齐白石七十岁时,作为生辰礼物赠予老友丁德华女士。


以表现形式来看,作品达到了简练概括的极致,洗尽铅华,唯留水墨,是“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升华。雁来红叶片纹理富有色泽变化,以水墨润泽,纯以朱笔绘出枝干,勾勒叶脉茎骨,以红色点缀树果,线条富有动感性。蜻蜓、蟋蟀又极尽精密微妙,蜻蜓翅膀通体显得通气透亮,蟋蟀腿部刺毛根根毕现、历历可辨。


作品感情真挚,充溢着欢乐、诙谐,有着对朴实野趣的热爱与歌颂。“为花草传神”、“为万虫写照”,体现出齐白石画作中艺术天真、返归自然、质朴无华的蓬勃生命力。




-END-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