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贯中西,通古今——吴冠中静谧的绘画之旅|永樂2023秋拍

2023-10-30



 

艺术家吴冠中


吴冠中先生早年在国内学习油画和国画。后留学法国,研习西方绘画。他积极探索与实践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形式美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意境美进行有机结合。此次永樂2023秋拍,现当代艺术、中国书画两大版块再次集珍吴冠中先生各时期的经典佳作,为广大藏家全面呈现先生的艺术创作与探索历程。

 


 

出版物封面


在吴冠中的纷繁多样的创作序列中,除了众所周知的“江南水乡”,“蜀中风物”亦是极为独特和重要的系列创作。这一系列多以重庆山城和嘉陵江风光为主题,相较于“江南水乡”的轻灵与优雅,“蜀中风物”则更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和舒朗开阔的气势。吴冠中一直对蜀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将其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抗战期间,他曾在重庆郊区客居五年,后又多次入蜀写生,他称:


 


1979年3月,时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的吴冠中与西南师范学院的苏葆桢交换,各自到对方学校执教一段时间,借此机缘吴冠中重回蜀地,在重庆北碚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北碚小城依山傍水,既有九峰争秀的缙云山,又有清流急湍的嘉陵江,吴冠中陶醉于当地景致,经常到嘉陵江边上写生,此幅《嘉陵江》即作于此时,也是该系列中罕见的极富中国山水画悠远意蕴与独特形式美的代表作


 

1979年第5期《美术》杂志封面及内文《绘画的形式美》


《嘉陵江》创作之际,亦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正值中国现代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中国油画在五十年代时受苏联学院派写实绘画影响尤深,由于特殊时期的需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成为当时的创作主流,不愿被拘束的吴冠中也因此选择了风景画作为自己的主题,在一个相对安全的领域继续对油画的造型语言进行探索。


 

1979年春,吴冠中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油画《长江三峡》


七十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的起步发展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油画领域也逐渐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阶段,“高、大、全”的主题和完美形象不再受到欢迎,艺术家们纷纷抛弃陈旧的苏联模式,转而对当下生活和普通人的命运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他们不仅重新审视传统和现状,还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和观念,用中西融合的艺术实验去推陈出新,用大胆的形式和张扬的色彩去宣泄情绪和感受。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国油画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此作即是这一变革浪潮中的代表性作品。


 

《嘉陵江》(局部)


《嘉陵江》创作于1979年,对于吴冠中的油画风景画而言,这段时期是一个异常关键的风格转型期——在经历了四十年代巴黎时期的欧洲城市风景写生阶段,以及五十、六十年代对油画语言的探索之后,吴冠中进入一个更加轻松自如的状态,他开始尝试将油画、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技法融合起来,尤其是在1974年重拾水墨之后,他的技法空间得到了巨大的拓展。以此画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吴冠中深入探讨了油画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油画固定视点的取景方式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之间的优势互补,油画的写实性和水墨画意境的调和,以及对景写生与主观想象的自由联动,这些都为他提供了新的视角及更多样化的布局格式。虽然吴冠中在这个时期的作品整体上仍处于现实主义的基调下,但由于加入了表现性的语汇和水墨韵味,使油画获得了现代艺术的形式构造以及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意境。


 

《嘉陵江》(局部)


此幅《嘉陵江》,构图开阔辽远,吴冠中以俯瞰的视角将蜀中一带大气磅礴又温婉明媚的水岸风光一览无余地展现于观者面前。画面借鉴了传统山水画的三段式布局,构景的主次与疏密的安排等,无不透露出南宋山水画的悠远气息。近景渔舟泊岸,柳树低垂,农舍矗立,一道半月形的坡岸将诸景物包围其中,勾画出一幅静谧而极富生活气息的蜀中渔村春景。中景为水平如镜的江面,湖光波色一片空明澄净,几层低矮的坡石露出水面,起伏有致,周遭一片寂静,仅有轻舟几只缓缓驶过。在这里,画家用笔极为克制,以淡墨轻岚尽显其荒疏简远之意境。远处彼岸的山峦高大耸峙,峭拔幽深,在缭绕云雾的笼罩下或隐或现,使画面的视野更为辽阔,层次更丰富。由是之故,此作绝非完全的对景写生,而是对景物进行归纳和重组之后,提炼出的最佳组合,画家所致力于表达的也不是单纯的景物之美,而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生命力。对此,吴冠中曾写道:


 

《嘉陵江》一作在色彩设计上追求简洁明快,水岸和江面分别以青绿块面和白色块面铺陈,将画面分割为两部分,在对比鲜明的白、绿之间,又穿插着褐色、淡绿与淡黄色,星星点点,散落于山水之间,形成起伏的韵律和跳跃的节奏。细节的刻画亦极为精到——近景的柳树枝干挺劲,四面生枝,参差错落,姿态绰约,树叶以轻松的逸笔写出,飞扬而亮丽的黄绿色点渲染出浓郁的春意。近处右侧大小不一的船舶,看似随意停放,实则主次有序,疏密有致,船舶所排列成的斜线,山石坡陀的堆叠,以及树木、房舍的交错,从这些物象的搭配中可以提炼出点、线、面构成的形式元素,使作品在具象之外,兼具形式构成之美。吴冠中在此作中将油画浓郁华丽的色彩与山水画清旷高远的意境完美结合,这种略带装饰性的唯美画风与其七十年代早期质朴的“乡土写实主义”风格已大异其趣,其中的形式元素和绚丽的色彩也预示着吴冠中在八十年代以后对形式美的进一步探索与推进。



''

吴冠中“蜀中风物”系列作品

 



 


 


《春雨》创作于1989年,这一年四月,吴冠中应日本西武百货店社长邀请,赴巴黎写生。五月,吴冠中在北京创作了以巴黎为题材的油画、水墨画四十余幅。九月,在日本东京了举行“吴冠中画巴黎画展”,同时出版《吴冠中画巴黎叙情》画册。此作即收藏者亲自购于西武百货的展览作品,是体现吴冠中的“中西融合”艺术理念的佳作


 

1989年3月,吴冠中在巴黎街头写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吴冠中的油画风格的转型期,在经历了五十、六十年代的初步探索,七十年代的乡土写实主义阶段以后,他开始尝试将油画、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技法融合起来,尤其是在1974年重拾水墨之后,他的表现技法得到了拓展。


 

吴冠中,《凡尔赛一角》,1989 年作,布面油画


至八十年代后期,他的风景画已经超越了写实性,画中减少了叙事性的内容,不再受到客观对象的局限和具象的束缚,吴冠中对自然风景进行了提炼、简化和概括,将其转化成几何形与线条,然后用抽象的点、线、面来建构画面,用复杂的形式符号和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内在的情感,并将水墨画的笔墨韵味和意境融入油画中,形成一种简洁、概括、富于抒情性的半抽象风格。《春雨》无论在色彩、构图、形式方面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吴冠中,《壁》,1989年作,布面油画


《春雨》呈现了雨中旖旎的巴黎,作品的意象和画面元素十分简单:在青葱翠绿的草地上,一棵柳树新枝生发,在细雨中轻轻拂动,树下点缀着零星的花卉,几只小鸟正在栖息觅食;中景为水平如镜的湖面,毫无波纹;远处小岛上有朦胧的树影。画中三段式的章法显然来源于文人山水画,同时亦符合风景画的空间透视原理。吴冠中在此作中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理论与中国画的笔墨结合了起来,用块面的分割与对比,点的重复与聚散,线条的静止与律动构成充满节奏感的画面,使画作具有了不拘一格的平面性和装饰趣味。


 

《春雨》(局部)


画中草地、柳树、水面、天空分别形成绿、黄、灰几个块面,纯度较高的绿色地面与黄色的柳树形成补色对比。高大的垂柳以富有书法笔意的线条写出,灵动舒展,富有韵律,再以淡黄与淡绿色在枝条上涂色,色彩中有较多水分,刻意营造出柳叶的轻柔、透明、浸润春雨的效果。地面上的小鸟与大大小小的花朵形成了不规则的点,彼此关联,趣味横生,同时亦与地面构成动与静、冷与暖的对比。与前景的丰富色调不同的是,水面和小岛以灰色调呈现,湖水空明澄净,远处平缓的坡石上有几棵树木,树干细瘦、枝叶萧疏、枝条交错、参差有致。大面积的空白,清冷的灰调子,以及水墨笔意的运用使作品中产生了山水画的意境,远景的设置使人联想起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整幅画构图简约,色彩清丽雅致,点、线、面纵横交错,既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之美,又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文人意趣。


 

出版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日两国关系破冰,恢复邦交正常化,重新开始经济上的往来,并致力发展友好合作的关系。至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更是开始极力推动文化外交,向邻国日本等介绍中国的现代主义。纵观吴冠中的艺术历程,自七十年代起,他开始水墨媒材的尝试到八十年代他在水墨领域的成就已十分成熟,本画作为吴氏新美学的代表作,被文化部选为向邻国日本展出的重要作品,1990年在东京参加由中国大使馆、中日友好协会、中日文化交流协会等外交机构联合协办的《现代中国巨匠绘画展》,与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李苦禅、吴作人等艺术大师一同展出。

 

《现代中国绘画巨匠展》展览请柬

 

出版物

 


 

出版物

 

竹、松、梅被文人誉为 “岁寒三友”。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秀雅滴翠,儒韵高洁却彰显低调品质。无论春夏秋冬,竹以旺盛的生命力或悠悠生长于溪水畔,池塘边,杨柳岸,小径旁,或悄悄隐居在深山沟,荒野外,山谷中,远离尘世,独绽风流。与自然的景物相互映衬,翠竹更显风韵婉约,儒雅淡然的品格与风致。


吴冠中如多数文人墨客般毫不吝啬对竹子的喜爱,早在1988年出版的《吴冠中文集》中“闲话谈竹”章节中便讲到:


 

出版物

 

此作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象迷离,又依稀可辨,是预示着吴冠中的风格转变的重要作品。


在吴冠中的艺术生涯中,“江南水乡”不仅是他的情感归属,也是实现其艺术理念的标志性画题,他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组成了复杂的结构,在简单与繁复之间探索着极具张力的视觉图式。


整幅画具有一种唯美简逸的半抽象风格,吴冠中将自然景物解构为抽象的图形,再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将其重构,这些经过提炼的风景元素虽然没有脱离写实的范畴,却更注重形式美感的传达,同时亦不乏传统水墨画的文人诗意


 


 


 

出版物

 

此件构图在1978年去往西双版纳和玉龙雪山等地写生中经常体现。吴冠中极少照搬景物,他往往先行观察,跑遍山前山后,村南村北,然后在脑子里综合、组织形象、挖掘意境。与其他树前景后构图的作品相比,《高树雪山》以其纵向构图和流畅线条使得整幅画面充斥着向上的升腾力量。遒劲高树拔地而起,直冲天际,以零落的彩色斑点代表树叶的掉落,仿佛有着动态的错觉,引导着观众的视觉沉入其中。而远景中耸立的山崖亦以苍灰淡墨的线面结构铺垫了整个画面,一种“风吹雪山动枝端”的意境跃然纸上。 


《高树雪山》正创作于八九十年代间的转折期,吴冠中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乡土写实主义阶段之后,在八十年代走向了一种简洁单纯的半抽象风格,他的笔锋愈加干脆利落,线条愈加简约明,从写生中抽取对象最根本的视觉特征,在点、线、面的流畅组合组合下让心中之自然映射跃然纸上,通过艺术之眼将实景中美的抽象因素展现出来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