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曾梵志:“乱笔”时期的《自画像》|永樂2023春拍

2023-06-25


“‘自画像’于我而言也是很重要的画题。我从学生时代就已经很喜欢肖像画,22岁左右画了一幅最满意的作品,是对著镜子画的自画像。在往后每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我都有强烈欲望要绘画自画像。

我所画的每一张画其实提出的都是一个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从生到死的一系列问题。我抱定的创作方向是直指人所面临的所有困境。”

——曾梵志






此次永樂2023春拍现当代艺术版块,永樂仍将携手富艺斯,为藏家呈现更多国际艺术精品。



YONGLE

SPRING

AUCTION

2023





艺术家曾梵志


人物肖像一直是曾梵志绘画创作的核心题材之一。在早期的《协和医院》及《肉联》系列中,他以一个观察者的姿态(即皮道坚所言“在场的冷漠与局外的焦灼,始终处于局外观看的位置”),冷酷地描绘那些作为个体或群体的“受难者”形象捕捉一种具有抽象意味的“人类境遇”及其悲剧性。而随后的《面具》系列则是艺术家从切实的肉身经验出发,表现个体在剧变的时代环境以及复杂的社会遭遇中不得不面对的孤独、焦虑与分裂。 


「览胜——现当代艺术夜场」

LOT 2269

曾梵志(B.1964)

自画像

2006年作

布面油画

280×180cm

签名:曾梵志 Zengfanzhi 2006

估价:CNY 3,000,000 - 5,000,000

*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现当代艺术部工作人员。


进入千禧年之后,曾梵志主动求变,开始探索全新的绘画语言。这一次,画家以“否定性”的绘画方式对其绘画逻辑与个人风格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


我在创作的时候是两支笔同时工作,食指和中指之间的笔为主导来创作,另外的一支笔却在创作过程中带来破坏,这样会带来画面中看似凌乱实则有序的笔触。

此时,其绘画语言的核心便在于笔触的运动——舞动的线条消解了画面的稳定性与叙事性,但却凭借极富韵律感的画面节奏而创造出一种自由的、非逻辑的、偶发的生动效果。


创作于2006年“乱笔”时期的《自画像》是曾梵志为数不多的自画像之一。在人类漫长的绘画史中,自画像这一题材一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其表现对象的特殊性,这一绘画主题往往意味着画家将自身作为尺度来丈量并揭示其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通过自我剖析,从而理解人、理解世界。


马克思·贝克曼,《有萨克斯风的自画像》,1930年作,

不来梅艺术馆藏,德国


在《自画像》中,曾梵志以略带仰视的视角描绘了隐藏在荆棘丛中的自己——一袭红衣,极目远眺,神情自若,仿佛正回首过往,颇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怀与喟叹。但同时,为了打破常规肖像绘画的固定范式,他在画面中引入了“乱笔”这一极具形式意味的变量元素,通过对笔触肌理、画面结构及图像构成等多个维度进行破坏与重构,最终形成破局,为其肖像绘画赋予了全新的美学意义


《自画像》(局部)


在生活中,曾梵志时刻保持着对于自然的深入观察。因此,其虽以“乱笔”抽象为语言,然而皆以真实的细部为前提。画家曾通过观察藤蔓类植物来研究线条的用法,又在草书狂放不羁的笔势中汲取了关于画面动势的灵感,因而画面中的草丛用线浑然天成。不同于其它“乱笔”系列作品满篇线条交错游走,《自画像》在构图上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讲究“计白当黑”的留白布局,与线条密布之处形成了虚、实、疏、密的巧妙对比,在追求画面张力的同时亦有意设置视觉上的平衡与含蓄意境,颇具古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超然心境。而关于画面中的风景,曾梵志曾表示:


那些不是眼目所及的风景,而是内心世界的映射。这种瞬间的妙悟是一趟精神上无止尽的探求之旅。


END

END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