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御窑佳品,卓绝之姿——明宣德御制青花缠枝莲纹小梅瓶 | 樂·赏

2022-01-13

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史与工艺史当中,「宣德」一词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更是彰显了一个技艺高峰。而宣德御制之作,更是在大明强盛的国力基础上,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精湛技艺与独运匠心,成就了一件又一件铭心绝伦的艺术珍品。永樂四季2021冬「擢秀」专场,一件明宣德御制青花缠枝莲纹小梅瓶,以其精美清丽的釉色、浑然天成的冰裂纹路,一举夺得全场头筹。本辑「樂·赏」专题,以此佳品为切入点,一同探赏明代宣德御窑从技艺到风格的卓绝之姿。


图片



永樂四季2021冬·「擢秀」专场

LOT 072 

明宣德

御制青花缠枝莲纹小梅瓶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高9.8公分

成交价:RMB 1,736,500



此瓶唇口微外侈,短颈丰肩,鼓腹至底渐收,浅圈足内凹。通体罩施白釉,釉面细密开裂犹如冰碎交融,遍布器身。外壁以青花为饰,肩部及胫部以仰覆莲纹环饰,呈上下呼应之势,腹部主体纹样则为枝蔓丰卷的缠枝西番莲纹。器底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图片

图片


宣窑之美,为有明一代冠,朱琰于《陶说》中评价宣德御窑时,谓之:「明窑之极盛期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而其中又尤以青花为重,但本品精绝之处却不仅于宣窑青花之殊胜地位,更展现出恰于此时东西方文明的圆融交流。



图片


明宣宗 朱瞻基


就陶瓷艺术而言,自汉唐以来,与异域文化的交融一直为恒定的主题之一。及至元明两代,远销伊斯兰世界的陶瓷制品,成为二者重要的文化纽带。而其中又以永宣时期御瓷,从装饰风格、器物造型乃至纹样审美方面皆带有明显的伊斯兰倾向。


图片

约十四世纪,中东地区,嵌金银铜盆

 

这与明代初期积极推行「朝贡贸易」有直接关联,为体现万国来朝的繁荣盛景,明代初期在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同时,将本国瓷器、丝绸等名贵物品以「赏赐」之名义回赠给入贡国换取奇珍异宝,且与历代「厚往薄来」的原则不同,为显示天朝上国的雍容气度,对前来朝贡国家的赏赐品,价值远远大于贡品本身。这一政策在永宣时期达到顶峰,其间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浮历数万里,所到之处三十几国」出访颁赐,而永宣的青花御瓷则以这种官方赏赐的形式源源不断的销往伊斯兰地区,造就此一时期御瓷装饰,呈现出绝对伊斯兰风格。

 


图片
《列王纪》插图中的青花瓷
约1444年绘制的《列王纪》抄本,出自伊朗设拉子(Shiraz),现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如本品所绘缠枝西番莲纹,以婉转的蔓草为主体,呈现流动的曲线,绵延不绝,向人们展示着「阿拉伯藤蔓花纹特有的几何式的、无机性的无限级数」,但它又有别于元青花繁密丰茂的花头,代之以疏朗清秀的花叶,比例缩小,且描绘更加细致入微,虽见工致却不落于媚弱,于浓淡相抹中独显宣青之豪迈气概。

图片


明初御瓷,除大量生产此类伊斯兰装饰意趣浓厚的青花瓷,并倚靠「朝贡贸易」带来经济回报的同时,更为突出的则是恢复汉家礼制。明代定鼎天下之初,太祖即弃元朝旧体不用,皆以古制及唐、宋制度为参考,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同样体现于官窑的审美之上。

 

根据《明皇纪略》记载,明仁宗喜爱哥釉瓷器,而在他永乐监国时期命景德镇烧制了仿哥窑瓷器。「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德杨士奇曰:「哥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玩好心,答曰:「此窑之复,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但从现存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最早发现明代景德镇地区仿哥窑瓷器为宣德时期生产,如2002 年至 2004 年于珠山北麓出土的各类仿哥窑器居多,该地层出土两类仿哥窑小罐,尺寸高度皆于11厘米左右,且底部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圈楷书款。



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 仿哥釉碗


宣德皇帝崇尚宋代艺术,其绘画即受南宋宫廷画派强烈影响,与此同时也十分欣赏宋代陶瓷,于诏书中屡屡提及选择「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加之其父对于哥窑的喜爱,宣德一朝对于哥窑的仿烧可谓精妙绝伦。从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宣德仿哥窑器物来看,这种仿烧不仅仅止步于器型及釉色的模仿,更从胎体及釉质的等多方面追摩宋器。这种胎体的仿烧同样体现于本品之上,瓷胎呈现体轻、质松、音哑等特点,而采用的釉、胎膨胀系数失配,故釉面产生细密的开片,呈现出独特的宋人意趣。加之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典丽纹样,可谓东西合璧,撷古创新之佳器。

 

永宣青花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尤至清代,审美品味极佳的雍正皇帝对永宣青花甚为喜爱。现存大英博物馆,属大维德基金会旧藏的清雍正《博古图》,精心绘制了二百逾件皇家珍藏,其中便有永宣时期青花缠枝西番莲纹小梅瓶。并曾多次对宣窑传旨仿烧,如《活计档》载,雍正三年:「于四月十二日做得仿宣窑青花白地罐一对」;雍正四年:「送来……仿宣窑暗花小马褂瓶一件,宣窑青番莲花浇一件。」雍正六年:「青花白地仿宣窑梅瓶两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清雍正时期青花御窑亦可见仿烧宣窑之器,如清雍正青花缠枝纹梅瓶及青花缠枝莲纹罐等。

 

图片

清雍正《古玩图》

图片

青花缠枝花纹梅瓶

清雍正

高23.5厘米 口径4.3厘米 
足径8.5厘米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青花缠枝花纹梅瓶

清雍正
高71.2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2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青花缠枝莲纹罐

清雍正
通高11.8厘米 口径3.5厘米 
足径4.8厘米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一朝仅有九年七个月,据《明实录》《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官窑烧造活动主要集中于元年至五年、八年至十年这首尾两次。虽有宣德八年,一次「往饶州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之记载,但现存于世者,依然寥若晨星。遍查公私著录,纹饰及造型相类者,可参考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馆藏编号PDF,A.634(图一);永宣时期于青花釉面开片并非鲜见,如1983年出土于景德镇珠山,现藏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明宣德 青花花卉纹罐,器腹及底部皆可见细密开片。录于《江西藏瓷·明代(上)》,朝华出版社,2005年,页152(图二)


图片

图一,大维德基金会藏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馆藏编号PDF,A.634

 


图片

图片

图二,景德镇珠山出土,明宣德 青花花卉纹罐


 

正因宣窑无论在冶胎、工致、画意乃至气象上出类拔萃之冠,宣德御瓷备受好古者追崇,一直声价不菲。嘉靖朝谢肇淛于《五杂俎》赞曰:「宣窑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惟宣德款制最精,距今百五十年,其价几与宋品矣!」明田艺蘅于《留青日札》中惊叹「宣德之贵,今与汝敌!」

 

至清代,社会对于宣德御瓷之倾慕亦毫不逊色。清代帝王十分重视汉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因从中既能找到治国方略,又能树立威信、淡化异族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一种「慕古」的倾向,拥有古物就意味着与之前伟大的朝代与先贤建立联系,而清朝之慕古倾向尤为明显。其时由于明灭清立,整个社会的反思与逃避之风并重,以明末为节点,许多人认为明朝灭亡的祸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反叛,而对古物的收集和珍藏就顺应了这样的思潮,这其中又以康雍乾三帝为甚。故宣窑以盛世之精造手笔、泱泱之大国气象为时所重,成为清三代御瓷创作源源不断之灵感来源。

 


图片



《清高宗御制诗文集》存咏明代御瓷诗共十一首,其中咏宣德御窑则占有七首之多,可见宣德御窑在这位盛世天子心中地位之尊崇。现存英国前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十八世纪清宫典藏珍宝图像总汇——《古玩图》手卷中不乏许多宣窑佳作,而本品亦赫然在列,可见此类隽品早已被清宫视为珍宝,绘制成册了。


至今时再纵览去,本品早已成为几千年时间长河中一尊文化、审美与政治相交融的精神图腾。以本件宣德青花小瓶为原点,以由宋至清的文化变迁和瓷器工艺的起伏发展为经纬,无数人的追慕与向往,构筑了浩瀚伟大的中国文化及传统艺术。向时间的深处溯源,在历史的精神与动荡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在当下创造更璀璨的文化与文明。

 

但总有源头那颗星。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